济宁体育中心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太白湖新区,2014年竣工,由“两场三馆”构成,熊猫体育的用户体验如何提升占地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2015年开放后,年均接待健身市民超100万人次,举办超800场赛事文化活动,培训青少年与体质监测各6万人次,获省市级荣誉60余项,运营成果丰硕。
以构建多功能体育服务平台为定位,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开展培训、体质监测等,推动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文化、旅游融合,提升城市活力与知名度,服务市民文体生活。
1.委托专业企业运营,打破传统体制束缚。2013年济宁市体育局委托珠江文体管理体育中心,成为山东省首家委托运营场馆,实现人权、财权独立与管理机制灵活,大幅提升场馆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益。
2.组建专业运营团队,保障场馆高效运转。运营初期由珠江文体总部领导负责,引入专业体育人才,配备赛事策划等专员,确保场馆安全、高效运营。
1.政府主导协同推进,破解运营初期困境。针对体育中心远离市区等难题,珠江文体提出“以体为本,多元化经营”思路,在政府主导下,通过打造场馆IP体系等措施,实现资源整合与合作互助。
2.打造多元经营模式,树立行业运营典范。打破单一场地出租模式,围绕标准化、智能化、多元化推进场馆发展,成功树立三、四线城市大型体育场馆运营标杆。
1.建立现代服务体系,规范场馆运营流程。珠江文体按现代服务标准建章立制,建立体育中心现代服务管理体系,成为国内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场馆运营单位。
2.参与编制地方标准,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体育中心管理团队参与编制的山东省地方标准——《体育场馆赛事服务通用要求》(DB37/T1354—2023)于2024年1月28日起实施,激发了地方省份标准服务体育强国建设的新活动。
1.自主投资升级改造,丰富场馆体育功能。自主投资升级改造游泳馆跳水池,成立潜水俱乐部,改造功能房引进健身俱乐部,建设户外水上乐园与网球场地。
2.搭建智慧化平台,提升场馆服务品质。投资创建体育场馆智慧化平台,搭建“线上+线下”会员体系,实现场馆智慧化,提升服务品质,助推场馆高质量发展。
1.开展丰富培训活动,提升员工专业素养。每年开展“珠江大讲堂”等各类培训近20场,发放专业书籍,增强员工职业观,提升知识面与专业能力。
2.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向外输送管理人才。众多员工持有各类资格证书,持证率达51%,公司累计向珠江文体属下场馆输送项目总经理10人,管理人员6人。
1.引入高水平赛事,营造城市体育氛围。举办省级以上赛事70余场,市级专业赛事100余场,自主引入中俄国际男篮对抗赛,增加城市体育氛围,激发市民观赛热情。
2.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激活文化消费市场。成功举办“张学友演唱会”等演艺活动20余场,2023年起大型商业演出带动现场观看人数众多,有效带动辖区相关行业发展。
3.打造自主IP赛事,铸就城市文化名片。自主策划“谁是球王”乒羽争霸赛等活动,其中“济宁银行杯”大众广场健身(操)舞大赛荣获省级自主IP精品赛事,济宁鸟巢啤酒节成功“出圈”。
4.加强合作提升利用率,聚集场馆人气。与20余家体育运动协会、30余家企事业单位、10余家学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聚集体育中心人气和影响力。
5.建设青少年培训体系,推进体教融合。成立“青禾未来体育运动俱乐部”,开展近20个体育项目培训,开设学生“第二课堂”,打造的游泳培训公益项目获山东省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6.挖掘商业开发潜能,打造场馆商业生态。依托场馆周边教育资源和活动赛事,打造商业生态圈,引入无动力游乐场等业态,入驻商户32家,出租率达91%,实现场馆保值增值。
1.建立健全制度体系,预防风险发生。建立健全公司制度体系,加强预防风险能力,制定赛事活动应急预案。
2.开展各类安全演练,筑牢安全防线。每年开展救生应急演练等培训20余次,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专项安全生产培训,形成应对紧急事件长效机制。
1.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持续落实国家、省市区域发展战略,关注体育产业导向,提升场地运营管理水平,优化企业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完善管理制度。
2.丰富“体育+”产业链,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优化场馆资源配置,增强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持续打造特色IP品牌,提高办赛水平,扩大宣传,推动场馆可持续发展。
1.依托总部强化内控,防控重大经营风险。依托珠江文体总部,强化企业内控体系建设,防控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重大经营风险。
1.整合资源协同,树立运营标杆。解决运营初期难题,实现资源整合与合作互助,树立三、四线城市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标杆。
2.推进标准建设,助力行业发展。建立现代服务管理体系并通过ISO9001认证,参与编制地方标准,推动体育标准化服务体育强国建设。
3.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专业团队。员工专业能力提升,持证率达51%,并向其他场馆输送管理人才。
4.规划长远发展,增强持续动力。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丰富“体育+”产业链,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推动场馆可持续发展。
1.创新运营管理模式。采用委托专业企业运营模式,赋予场馆人权、财权及管理机制灵活性;组建专业运营团队保障场馆运营。如济宁市体育局委托珠江文体管理体育中心,实现管理革新。
2.整合资源协同发展。结合市场分析提出多元经营思路,在政府主导下,促进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整合资源打造多元经营模式。体育中心针对运营难题,通过各方协作实现资源整合。
3.推进标准化建设。建立现代服务管理体系并通过权威认证,积极参与编制体育场馆相关地方标准。
4.创新场馆功能服务。自主投资对场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丰富体育功能;搭建智慧化平台提升服务品质。体育中心自主投资升级各类设施,打造智慧化平台。
5.加强人才培养。开展丰富多样的培训活动,发放专业书籍提升员工能力;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并向外输送管理人才。体育中心通过多种培训提升员工水平并输送人才。
6.拓展赛事商业活动。积极引入高水平体育赛事和大型文艺演出;打造自主IP赛事活动;加强与各类组织合作提升场馆利用率;建设青少年培训体系;挖掘场馆商业开发潜能。体育中心举办各类赛事演出,打造IP,加强合作,挖掘商业潜能。
7.强化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和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各类安全演练及专项安全生产培训。体育中心建立制度和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演练与培训。
8.规划长远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关注体育产业导向,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丰富“体育+”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体育中心紧跟战略,提升运营水平,拓展发展空间。
下一期《中国体育场馆》正在编制筹备中,欢迎各会员单位踊跃投稿,共同开展行业研究工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