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成就。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介绍,“十四五”时期,体育领域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体育改革开创发展新局面。以“假赌黑”治理为契机,重拳整治足球、象棋等项目发展乱象,开展马拉松、山地越野等专项整顿,维护体育行业秩序。
截至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2.3亿平方米,较“十三五”末增加了11.31亿平方米,群众健身更加方便。全民健身日、大众冰雪季等赛事活动联动各地、贯穿全年,呈现出“天天有赛事、人人可参与”的生动局面。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71万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比例超过38.5%,科学健身指导通过APP、短视频和直播间走进千家万户。“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带动冰雪文化、冰雪产业实现新发展。
体育是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高志丹在回答北京青年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国家体育总局在增强青少年体质、锤炼意志、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和习惯养成等方面不断创新举措,发挥积极作用。
“十四五”期间共举办各类“奔跑吧·少年”活动14.5万余场,参与青少年达到1.51亿人次。发布“儿童青少年科学健身20条”,强化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针对青少年常见的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突出问题,在12个省(区、市)初步形成运动干预、健康教育、跟踪监测、建立档案、效果评估的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模式,试点学校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异常数据普遍下降,身体素质显著提高,特别是“小胖墩”“小眼镜”等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会同教育部等部门成功举办了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全国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全国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等一系列高水平体教融合赛事,与教育部共同制定颁布青少年足球赛历。在探索建立体教融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进行了有效实践。
同时,聚焦破解边远地区体育师资不足问题,开展体育支教志愿服务,“十四五”期间,组织50多所高校3200余名志愿者赴全国12个省区、112个县、800余所中小学,开设体育课、课后服务超30万课时,直接服务学生超150万。大山里的孩子们有了正规的体育课,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惠及到了更广泛的青少年群体。
高志丹介绍,截至2024年底,“十四五”时期共取得世界冠军519个,创世界纪录68次。北京冬奥会参赛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巴黎奥运会创造境外参赛最好成绩,跻身奥运强国之列,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形象。熊猫体育的来源
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司长张新表示,以“十四五”期间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的两届夏季奥运会、一届冬季奥运会为例,我国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的项目越来越多,更多的运动员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特别是在巴黎奥运会上,自由式小轮车、艺术体操、花样游泳首次获得奥运会金牌,实现了项目发展的历史性突破。我国获得奥运会金牌的项目由“十四五”之前的21个增至24个,获得金牌的运动员所在的省份也达到20个,有力推动了我国竞技体育项目间、区域间的均衡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田径、游泳、“三大球”等项目的期望越来越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也为竞技体育全面均衡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保障。“十五五”期间,体育总局要以跳水、举重、体操、射击、乒乓球、羽毛球六个优势项目,田径、游泳、水上三个基础大项,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引领,巩固优势项目优势地位,提升基础大项竞技实力,推动“三大球”振兴发展,带动其他项目水平提高,促进各项目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为国争光能力。
在狠抓行风建设,提升体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方面,高志丹强调,国家体育总局坚决惩治体育领域腐败,强化以案为鉴和警示教育,体育政治生态得到修复。以“假赌黑”治理为契机,重拳整治足球、象棋等项目发展乱象,开展马拉松、山地越野等专项整顿,维护体育行业秩序。以《体育法》修订为契机,完善体育法律和行业标准体系,健全体育纠纷解决机制,持续提高体育行业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数据显示,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10%。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介绍,“十四五”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坚持以赛事体系建设为核心,“赛事+”“+赛事”深度融合的“一体两翼”发展思路,着力推动赛事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7地一共监测了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60亿元,场均带动超3000万元,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雪鸫表示,大型综合性赛事辐射性、带动性强。以杭州亚运会为例,熊猫体育的来源举办期间带动周边地区消费最高增长达到了40%以上。职业赛事市场价格逐步提升,CBA、WTT、F1等热门赛事门票销售火爆,去年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收入超8000万元,CBA24-25赛季季后赛场均视频播放量超1500万。群众赛事活动不断拓展创新,“村超”“浙BA”等一批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火爆出圈,“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消费。
同时,发挥体育赛事引流和带动作用,做强“赛事+”,推动赛事与文化、商务、旅游等领域融合,文体商旅已经成为带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黄金组合”。体育文创产品备受青睐,赛会的吉祥物、体育徽章及运动明星球衣圈粉无数,扩大了体育文化的价值。“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让赛事变得有滋有味。“跟着赛事去旅行”深入人心,“一人参赛全家旅游,一场赛事多日消费”成为新风尚。
杨雪鸫表示,下一步,体育总局将研制推动赛事经济的政策文件,进一步丰富赛事供给、提升赛事品牌影响力、强化赛事与产业的协调联动,推动赛事成为激活消费、拉动经济和提升形象的“强引擎”。